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6日電(吳平華)“跨越1600公里,從學生轉變為老師,看到了最稚嫩的小臉,嘗試了最有意義的生活,我以為是我帶給他們希望,真正離別時,才明白是我帶走了收獲。”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第21屆研支團隊長葛麗君結束支教后如是說。
據介紹,十年來,安徽工業大學已連續選派30名研支團志愿者赴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中小學校,開展志愿服務和支教工作,累計服務學生2萬余名。2013年,安徽工業大學入選由團中央、教育部聯合組織實施的中國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項目。
教育為本 激發鄉村振興原動力

鄉村要振興,教育必先行。研支團秉持“授人以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將鋼鐵品質、工大精神融進課堂教學,充分發揮青年奮進優勢,探索“科學+思政”教育新模式。
2014年,安徽工業大學開始向四川省樂至縣派遣研支團。志愿者在崗兼管多門學科,不同年級,積極參與學校志愿服務建設。安徽工業大學團委書記王菁叮囑研支團成員,“支教需要熱情與專業,要熱愛每一門學科,關愛每一位學生,還要延續不怕苦、肯鉆研的科研精神,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引導他們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高遠志向,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科學往往看得見,摸不著,安徽工大研支團依托母校特色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開設“小創客啟夢坊”特色科學課程,帶領學生玩轉實驗、制作手工,在動手動腦中透徹科學原理,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
“四川這邊鮮少下雪,當孩子們通過吸水樹脂和清水,親手造出雪后,他們瞪大雙眼,不敢相信。”安徽工業大學第24屆研支團成員曹子藝說,“如果‘吸水樹脂’四個字出現在課本上,孩子們往往會忽略,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但是將文字變立體、生動,他們便能牢牢記住。”
志愿幫扶 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

冰心老師曾說:“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安徽工業大學研支團志愿者關注每個孩子豐富美好的內心世界,用心呵護他們成長,用愛激發他們的潛能。
十年接力期間,安徽工業大學研支團舍棄周末休息時間,積極動員各界志愿團體,聯動青年大學生開設“小信鴿”為孩子搭建看向世界的橋梁,尋找社會力量助力學生溫暖過冬。
“滿天星”公益助學活動中,研支團累計籌集助學金12萬元,實地走訪發放款項,共幫扶50余人,其中10名學生是連續七年資助對象;暖冬行動中,對接安徽工業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四川省紅十字基金會、成都九九愛公益發展中心和人人練字有限公司,累計為當地貧困家庭捐贈衣物1200余套,為鄉鎮學校捐贈圖書3700余冊,以及運動器材、凈水器材等。
支教團聯合四川省樂至團縣委,在當地的學校開展了“支言心語”心理志愿項目,將心理知識送入課堂,通過多媒體形式讓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校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助力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問題。
一天支教人,一生支教情。服務期滿后,奉獻、友愛、團結、互助的志愿精神早已牢牢鐫刻在安徽工業大學研支團志愿者的心中。
“我熱愛西部,我要在西藏繼續追逐建設西部的夢想。”安徽工業大學首屆研支團成員刁鳳結束支教服務后,選擇扎根西藏自治區山南市貢嘎縣。
“在一年的支教時光里,我們愛上了教育,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學生搭建放飛夢想的舞臺。”第19屆、第21屆研支團成員楊恒基、王婉琛、葛麗君等兼任學校思想政治輔導員,留校任教。
從第一批3名志愿者到如今30名的研支團大家庭,安徽工業大學研支團一路碩果累累:“益農電子商務”項目獲安徽省第三屆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一等獎、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小信鴿”筑夢帥鄉獲得安徽省第二屆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二等獎,在樂至縣首屆“青春扶貧”志愿服務項目推介會上被重點展示,與樂至團縣委簽約。
2022年,安徽工業大學研支團榮獲“資陽十佳新青年集體”稱號。十年接力中,先后涌現出多名優秀人物:“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獎”“安徽省大學生年度人物”王敏、“安徽省十佳大學生”吳保林、“安徽省優秀大學生”姚樂平、“四川省優秀西部計劃志愿者”楊恒基、“安徽省爭做向上向善好青年”“四川省優秀西部計劃志愿者”汪雨航…
紅色引領 走向紅色復興新征程
一秩風雨,十年兼程。樂至縣是陳毅元帥的故鄉,承載著賡續紅色基因、傳承紅色血脈、弘揚紅色精神的時代重任和使命。
安徽工業大學研支團依托當地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教育陣地,積極參加黨史學習和愛國主義教育,精心設計“弘毅青年志愿者宣講團進校園”、促民族團結主題講座、觀看紅色主題演藝等系列活動,厚植學生家國情懷。
2021年起,研支團聯合樂至縣團委宣傳部、縣教體局、團縣委成立“弘毅青年志愿者宣講團”,帶領學生走進陳毅紀念館實地研學,在青少年宮、各中小學校為4000余名學生開展36場“陳毅詩詞里的紅色文化”講座。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第23屆研支團成員汪雅萍總結課堂教學經驗,在人民論壇網發布《用紅色資源賦能鄉村教育》,提升紅色資源融入鄉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川皖同心,十載共情。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樂至縣奏響了一曲又一曲高亢嘹亮的青春之歌,點亮了一盞又一盞充滿希望的理想明燈,推動西部教育協調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