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出臺了《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加快推進超大城市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推進創新融合賦能,全面激發城鄉改革發展內生動力”成為“七大重點任務”之一,將通過深化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著力破除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有力制度支撐。
盤活沉睡資源
老舊民房變身網紅小院
雪霽天晴,崇州北溪濕地一個別致的小院里熱鬧起來,拍照、聊天、喝咖啡,市民在這里享受著冬日難得的陽光,體驗舒適愜意的鄉村生活。“現在這里已經是網紅打卡地了,沒事我們就會過來坐坐。”市民王女士一邊發朋友圈一邊說。
讓人想不到的是,眼前鮮花盛開、舒適幽靜的小院,在一年前還是一個極其普通甚至有些破舊的民居,房主搬走后,沒人住的老房子不僅浪費,而且損耗也快,這家名叫“花滿”的小院,正是當地盤活閑置宅基地,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的試水之作。
作為四川省唯一的全國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閑置農房試點承擔區域,從2022年開始,崇州市率先開展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選擇了白頭鎮大雨村、崇慶街道紅橋村等15個村進行試點。“依托各自的資源稟賦,15個村摸清家底,將閑置農房、閑置集體資產統籌起來,通過自營、出租、入股等多種方式,形成了多元盤活利用機制。”崇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崇州參與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的有712戶、面積602畝,農戶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2.1億余元。
記者從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獲悉,聚焦破除城鄉流動壁壘,加力推動資源要素合理配置,成都下一步將以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重點,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做好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落實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審批行政許可事項;建立完善增量宅基地集約有獎、存量宅基地退出有償管理制度,高效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農房;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試點,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
統籌發展要素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
臨近春節,新都區斑竹園街道雙龍村已張燈結彩,一片喜慶氛圍中,村上的直播間正在趕工改造,“現在這里已經不是我們一個村的直播間了,以后全區40個村的產品都要在這里亮相、直播,春節前我們27公里精品鄉村旅游環線就要統一搞活動,一起把我們新都美麗鄉村推廣出去。”村黨委書記周友平告訴記者。
周友平背后是一塊“新都區集體經濟總部”的醒目招牌,這是全市首個區域村集體經濟總部,由雙龍村等6個村(社區)聯合發起、三河村等40個村(社區)作為首批會員加入,將以“總部模式”統籌配置項目、資源、資金等發展要素,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規模小、資源散、產業弱”等難題。據悉,目前該總部平臺已成立了新都區香村共富農業有限公司,正式對外發布了首批《“香村共富”機會清單》,涉及全區各村農業項目41個。
“一個村規模太小,資源也不夠,倘若形成合力,就能改變各自為政、同質競爭的局面,實現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周友平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目前集體經濟總部正在搭建三大平臺:農產品銷售平臺,將統一在全區人流量、影響力較大的景區、重要場景開設專賣店,統一對外包裝、銷售;資源鏈接平臺,將統籌各村的優勢資源,積極對接上級部門和社會資本;人才孵化平臺,將統一進行農村職業經理人、農業科技、新型農民等各項培訓,促進資金、資產、資源全方位鏈接。
“我們將推廣多村合作、整鎮組團、跨鎮抱團模式,開展‘村莊經營計劃’試點,推動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基本達到10萬元以上,培育一批集體經濟年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村。”成都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古建橋表示,推動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這是成都市推動超大城市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專家點評
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高焰:
推動城鄉要素流動 實現資源共通共享
成都具有“大城市帶大農村”的鮮明特點,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而其中,用好改革“關鍵一招”,喚醒農村沉睡的資產,全面激發農村活力,是城鄉真正能充分有效融合的關鍵。
成都歷來敢為人先,在農業農村改革的探索上走在全國前列,穩慎推進各項改革先行先試,尤其是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土地整治等方面,已具備良好的基礎,下一步還應繼續在農村改革發展上精準發力,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確保農民利益、堅持可持續發展底線,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試點,不斷推動城鄉要素流動,實現資源共通共享。
記者 陳泳
(來源: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