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24日電 (單鵬)從小熟讀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杜偉,曾夢想成為像郭靖一樣的俠客。從法學院畢業后,杜偉以法律為劍,堅持為弱勢群體提供公益法律服務,一做就是十六載。
“學法律是為了懲惡揚善,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無法用刀劍行俠仗義,但我們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普通市民、普通群眾、農民工、殘疾人、婦女、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為他們發聲、代言。”近日,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偉旭公益法律服務中心主任杜偉在成都參加四川省兩會。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成為公益律師就意味著“鐵肩擔道義”。從業至今,杜偉在公益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道路辦理了上千件各類困難群眾法律援助案件,為數千名困難群眾追回各類賠償款和挽回經濟損失共計6000余萬元。

近幾年,杜偉辦理了上百件勞動爭議的法律援助案件,“這次上會,我帶來的建議是進一步加強勞動爭議案件公正及時辦理。”杜偉說,勞動爭議案件的快速辦理,可以更好地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也能夠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
杜偉對他辦理的一起群體性勞動爭議案件印象深刻。2022年某日,幾位四五十歲的中年人走進杜偉的辦公室,他們代表20多位工友上門尋求幫助。短暫交流后,杜偉了解到面前這幾位衣著樸素、老實巴交的中年人原先是成都一家保潔公司的家政工人,被公司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后,工人們既沒有領到工資,一時也沒有找到其他工作,生活陷入困難。聽完他們的遭遇,杜偉毫不猶豫接下了這個案子。
“接手這個法律援助后,我們與用人單位協商,對方態度很消極,表示‘拿不出錢’。于是我們走了勞動仲裁和一審、二審,前后花了大約兩年。最終通過強制執行,為每位當事人爭取到違法解除勞動關系賠償金,拖欠的工資以及部分加班工資,平均每人有10多萬元。”官司打贏了,但杜偉深感勞動維權耗時久、維權成本高:“兩年時間非常漫長,而且在這期間,20多位當事人都沒有就業,他們的生活非常不容易。”
除了維權過程時間長,杜偉坦言當下不少勞動維權案件執行不易。2024年,杜偉代理了一起違法解除勞動關系法律援助。在此案件中,當事人是一位年近40歲、從農村進城務工的三胎媽媽。因為在職期間懷上三胎,這位媽媽被用人單位解除了勞動關系,而且沒有得到相應的賠償。
“勞動仲裁委審理后,出了裁決書,支持了我們全部仲裁請求。用人單位不服,起訴到一審人民法院,法院判決書依然支持我們的請求。但用人單位還是不服、要求上訴。直到現在二審法院還沒有通知開庭時間。”杜偉表示。
讓杜偉擔心的是,即便二審勝訴,這位媽媽也可能拿不到賠償費用,“這家企業是一家小微企業,經濟實力有限,我們查詢到它的訴訟非常多,而且名下幾乎沒有什么固定資產,執行起來很難。”杜偉說,如果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可以申請司法救助,除此之外并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執行難莫過于此。
杜偉觀察到,勞動糾紛的根源往往是年齡就業歧視。在他辦理的勞動糾紛案件中,近七成當事人是四五十歲的“大齡勞動者”,“用人單位為了節約成本,不愿錄用‘大齡勞動者’。”杜偉建議完善法律法規,破除年齡就業歧視,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者的風尚,同時也呼吁勞動者樹立終身學習的價值觀,做好人生規劃,持續提升能力,實現人生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