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2日電 (周超文 孫學強)8月21日,在瀘州市納溪區上馬鎮返鄉創業鄉賢明德祥的育雛室里,明德祥正一邊忙著給雞苗喂水,一邊接聽電話,臉上笑容早已綻放開來,他高興地說:“現在有了互聯網,我在這偏僻山鄉采用‘流水式’育雛雞,雖然每40余天平均就有1萬只雛雞出售,但根本不用為銷售犯愁,而且還讓周邊不少村民靠著養雞走上了穩定的增收致富路。”
看準行情“土雞大王”轉行育雛雞
今年52歲的明德祥初中畢業后就在外打工多年,主要從事長途運輸。10年前回鄉后,他就承包了村里30多畝山林養殖生態土雞。在養殖過程中,他不斷探索總結雞病防治及生長規律,特別是出殼雞苗買回后的育雛技術,明德祥更是駕輕就熟。技術在手,讓明德祥養殖的土雞出欄率都在95%以上,每只雞也給他帶來了30元的凈利,靠著每年出欄1萬多只土雞,明德祥當仁不讓成為村里“土雞大王”。
然而,在養殖6年后明德祥發現,自己養雞穩賺不賠,但周邊鄰居甚至親戚家在市場上購買的雛雞,盡管購買時就有2斤多重,已進入健康成長期,但大多長到3斤多時,大多莫名食欲不振而慢慢死去。
“這些雞之所以長到3斤多發病而死,主要是脫瘟雞苗在40多天的育雛中防疫不到位所致。如果我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術替村民育雛雞,既能讓村民放心養殖增收,我從每只雞苗的育雛中也有一定的利潤。”2020年,育雛技術過硬的明德祥從中看到了商機,于是他就從山林中養土雞轉向育雛雞。
2020年2月,明德祥投入30萬多元,在山林中修建了兩棟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年可循環出欄雛雞10萬只的標準化育雛室,并與廣西一家專門孵化出殼雞苗的公司簽約供應脫殼金陵雞苗,開始了他專業育雛雞的帶領鄉鄰一起增收致富的新路。
“流水”育雛興一個產業富一方鄉親
如今,不管冬春秋夏,來到上馬鎮及周邊的鄉村農家,幾乎家家戶戶都在自家庭院或房前屋后或山林里,放養著數10只甚至上100只健康生長的土雞,一只只土雞或騰飛上樹棲息或相互追逐搶食。而一年下來,村民出欄的土雞數量都要超過10萬只,而每只土雞至少要給村民帶來30多元的凈利。小小的土雞,在上馬鎮及周邊鄉村,已經成為了一個富民增收的大產業。
“在市場上購買的育雛雞之所以死亡率高,關鍵就在于沒有嚴格按照育雛要求進行規范操作,甚至在防疫上根本沒有做到位。”明德祥說,脫殼雞苗進育雛室前7天,就要對育雛室全面消毒,包括地面消毒,然后煙霧消毒;而出殼雞苗進入育雛室前一天就要升溫至34至36攝氏度,然后逐漸降低。而在接下來育雛的40多天時間里,必須完成馬立克氏病疫苗、滴鼻接種雞新城疫Ⅱ系或Ⅳ系疫苗、法氏囊病疫苗、雞瘟等7次疫苗接種防疫。這些疫苗接種完畢,育雛過程才算完成。而經過40天多的生長,這些雞苗已基本長到2斤多的雛雞。村民買回家后飼養,基本不用再添喂藥物就能健康長大了。
2020年4月,當明德祥的首批1萬只雛雞到銷售期后,由于有育雛期間在朋友圈和抖音平臺的宣傳,且周邊村民目睹他此前養殖土雞的高出欄率后,他的1萬只雛雞一周時間不到就被周邊村民買走,而每只雛雞除去飼料、疫苗、人工等,每只給明德祥帶來了5元的凈利。
不出村就被周邊村民買走,每只凈利5元。面對短短40多天育雛1萬只脫殼雞苗就賺了近5萬元,這讓明德祥信心倍增。為了讓更多村民徹底養上“放心雛雞”,這以后,明德祥采取“循環流水式”育雛模式,確保每間隔40多天都有1萬多只雛雞滿足養殖戶需求。
2023年,明德祥銷售上向所有養殖戶作出“達不到95%出欄率照實賠付”的承諾,讓他的每批雛雞還未出脫瘟期,一個個訂單紛至沓來,這些雛雞訂單不僅覆蓋了上馬鎮的鄉村,而且還覆蓋了上馬鎮毗鄰的敘永縣江門鎮等農村,年育雛雞達10萬余只。
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如今,在明德祥過硬的育雛技術加持下,每年育出的10萬余只雛雞不僅讓他有50多萬元的收入,而上馬鎮及周邊村民靠著喂養土雞,每年帶來的收入達1300多萬元,利潤近400萬元,一只小小土雞,硬是長成了一個富民增收的大產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