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成都市海濱小學操場上繩影翻飛,72個班級3450余名學生與700名家長代表在 “繩韻與童年Yi起律動”主題下共舞。
這場由成都市海濱小學、成華區約未來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聯合主辦、蔡崇信公益基金會支持的第十三屆科技繩文化藝術節暨熊貓的四季親子運動會,以跳繩為紐帶,將政策賦能、體育育人與家校社協同編織成一張立體網絡。
當家長從觀眾席走上賽場,當公益資源融入課程設計,一根跳繩正撬動著新時代教育生態的重構。
政策賦能,一根跳繩撬動家校社協同杠桿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背景下,《家庭教育促進法》《“十四五”規劃》等政策文件為教育改革指明方向。蔡崇信公益基金會2023年啟動的“一起上場”家長參與體育資助計劃,正是響應這一國家戰略的具體實踐。該計劃通過資助學校、社區和公益組織,推動青少年體育教育從 “學校獨唱” 轉向 “家校社合唱”。
作為“一起上場”家長參與體育資助計劃的重要項目,“一起上場・家長領頭雁培育計劃” 由成都市成華區約未來社工中心策劃執行。項目以成都市為核心,通過培育骨干家長群體,將其轉化為親子體育教育的引領者。
約未來社工、熊貓村自然學校執行負責人馮靜雯介紹,“一起上場・家長領頭雁培育計劃” 構建的 “熊貓少年志愿服務隊親子運動” 平臺,已成功整合社區、企業等資源,策劃出熊貓夜跑巡河凈灘、熊貓徒步無痕山林等“公益+”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增進親子關系,更推動了 “沙河灣水育空間” 等社區公益項目落地,形成 “體育 + 環保 + 文化” 的育人閉環。
海濱小學黨總支紀檢及群工委員、副校長馮靜興在致辭中指出,學校通過 “繩文化藝術節” 這一品牌活動,累計舉辦十二屆賽事,實現跳繩普及率100%。跳繩已從單一技能訓練升級為融合競技、藝術、文化的綜合性載體。此次活動中,家長不僅參與親子挑戰賽,更深度介入課程設計 —— 如班級擂臺賽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動作編排、音樂剪輯,將家庭智慧注入校園體育生態。
該校三年二班家長張筠說到:海濱小學把繩跳出“光芒”,見證教育“意義”,感受“愛與智慧“是一根繩的活力,也是一根繩的魔力,更是一根繩的合力。一根繩,連接學校和家庭,鏈起主體與客體,見證堅韌與精進。與彩繩律動,跟成長對話,為生命放歌”。正如學校很多家長感受一樣,海濱小學因為“一根跳繩”孩子們的成長越來越好,家校關系越來越親密,教育越來越美好。
以體樹人,打造特色體育育人體系

作為 “全國校園跳繩運動推廣示范基地”,海濱小學在黨總支的領導下,以“足球、籃球、跳繩”為核心,構建起獨具特色的體育育人體系。馮靜興介紹,學校通過科學的時間管理,確保學生每日綜合體育活動達175-185分鐘:早課間20分鐘自主游戲喚醒活力,大課間 55分鐘專注跳繩與球類運動,午課間20分鐘近視防控游戲,再加上體育課、課間活動和眼保健操,形成全天候運動鏈條。課后延時服務中,每個年級開設22項體育走班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為保障體育活動質量,學校組建了26人的專職體育教師團隊,包括3名體育出身的校級干部和5名區級學科帶頭人。馮靜興透露,學校實行 “一周三研” 的教研機制,從動作規范到課程設計均精雕細琢。這種專業投入帶來顯著成效:學生體質健康優秀率達73.2%,跳繩成績優秀率88.1%,校跳繩隊曾受邀參與殘奧會開幕式、大運會中場表演等國家級活動。
學校建立班隊、級隊、校隊三級賽事體系,通過 “兩球一繩” 班級聯賽實現“人人參與、個個達標”。此次繩文化藝術節設置的班級擂臺賽,覆蓋16-24名學生參與,融合大眾等級動作與自主創編花樣,評分標準涵蓋動作難度(40%)、創意編排(60%)及過程性記錄(20%)。例如,二年級3班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表演,以“愛國、奮進”為主題,創編繩操節目《保衛黃河》。孩子們揮舞絲帶模擬黃河奔涌,時而用彩繩組成五星,時而用雙手舞動紅旗。用稚嫩卻有力的動作展現對祖國的熱愛與奮進決心,最終憑借獨特創意獲得評委一致好評。
角色重構,家長從“觀眾席”到“賽場中央”

在跳繩線下親子挑戰賽中,5名家長與5名學生組成的混合戰隊成為焦點。家長運動員代表6.1班劉熙宸爸爸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過去總覺得體育是孩子的事,現在才發現跳繩提高了全家人的默契配合,增進了親子感情。” 這種轉變源于學校將家長納入課程設計 —— 如班級擂臺賽的動作編排,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家長也需學習大眾三級動作并參與訓練。馮靜興指出,此舉不僅提升家長的體育教育意識,更通過 “家長領頭雁” 的示范效應,帶動更多家庭關注親子運動,提高了學生運動能力。
海濱小學的實踐揭示了家校社協同的深層邏輯:學校提供專業課程與賽事平臺,家庭貢獻智慧與資源,社會組織拓展實踐場景。例如,約未來社工中心發起的 “熊貓的四季親子運動會”,將校園體育延伸至社區徒步、夜跑等場景,家長在活動中擔任志愿者與教練。馮靜雯介紹,該活動通過兒童議事會策劃,讓學生主導設計環保主題游戲,實現 “小手拉大手” 的社區共治。
在繩藝創作環節,家長與學生共同編織融入如意結等非遺技藝的繩編畫;互動體驗區,低年級學生穿珠鏈,高年級學生編紙編動物,家長則化身 “手工導師”。這種跨代際的協作不僅提升親子關系,更將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體育教育結合。馮靜興表示,學校正探索將家長資源轉化為校本課程,將學校所有場域向家長開放,如邀請具有體育特長的家長開設興趣班,已成立了家長跑團、家長籃球隊、足球隊等近十個社團,構建 “家校社” 協同的課程生態。
當700名家長與3400名學生在操場上共同躍動,這場跳繩盛會已超越體育本身,成為新時代教育變革的縮影。海濱小學以政策為指引,以跳繩為支點,撬動出家校社協同的新杠桿:家長從 “局外人” 變為 “合伙人”,公益資源從 “補充項” 變為 “必需品”,教育生態從 “單向輸出” 轉向 “多元共生”。這根細細的跳繩,正編織出一幅 “以體樹人、以體育心” 的育人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