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7日電 (李柯學 王嬌嬌)春日的清晨,巴中市平昌縣伴山峰景小區內,75歲的向祥英和老伴正悠閑地散步。腳下是平整的石板路,身旁是綠樹繁花,不遠處幾位鄰居正與巡診的家庭醫生交談。“現在看病不出社區,環境也大變樣,日子越過越舒心!”向祥英笑著感慨。
這一幕,正是平昌縣推進民生工程的縮影。近年來,該縣以“八大工程”為抓手,聚焦醫療、居住等群眾關切領域,用實招硬招托起百姓“家門口的幸福”。
家庭醫生“簽”出健康守護網
向祥英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受益者之一。去年她因摔倒行動不便,平昌縣第二人民醫院家庭醫生李曉東團隊主動上門,制定康復方案并定期隨訪。“血壓血糖監測、用藥指導全包了,還提醒我多散步,貼心得很!”向祥英說。
如何讓居民便捷簽約家庭醫生?平昌縣第二人民醫院公共衛生科主任王仕軍介紹,當地推行“電子簽約+上門服務”模式:行動不便者由醫護上門簽約,普通居民就診時,護士分診后引導至家庭醫生團隊。簽約居民可享醫共體內免費掛號、優先轉診等服務。目前,全縣家庭醫生簽約率超82%,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覆蓋率高達91%。
這支“健康守門人”隊伍由全科醫生、專科醫生、護士等組成,服務涵蓋坐診、隨訪、健康宣教等。“我們不僅治病,更要防病。”李曉東說。如今,15.68萬居民擁有了“專屬醫生”,基層醫療網越織越密。
老舊小區“改”出宜居新畫卷
伴山峰景小區的變化,同樣令人欣喜。十年前,這里路面坑洼、污水橫流,雨季積水成患。2024年,小區被納入改造項目:雨污管網分流、消防系統升級、外墻美化、道路硬化……“改造前征求了大家意見,施工時盡量少擾民。”項目負責人張鐘升說。
居民張浩對改造贊不絕口:“以前下雨就犯愁,現在地下管網暢通,還新增了綠化帶和健身設施!”在平昌縣,這樣的“逆生長”老小區并非個例。當地堅持“一區一策”,保留歷史文化元素,同步完善功能配套。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89個老舊小區改造,惠及居民3.5萬戶。
民生底色繪就幸福之城
從“病有所醫”到“住有宜居”,平昌縣的民生答卷寫滿溫度。平昌縣衛生健康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拓展家庭醫生服務內涵,推進“智慧醫療”建設;住建部門則計劃年內啟動9個老舊小區改造,涉及居民1464戶,讓更多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夕陽西下,伴山峰景的廣場上逐漸熱鬧起來。老人們圍坐聊天,孩童追逐嬉戲,家庭醫生團隊的藍色工作服在人群中格外醒目……這座川東小城的幸福圖景,正愈發清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