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府新區鹿溪智谷綠道。天府新區供圖
中新網成都2月18日電 (記者 王鵬)“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圣杜甫在四川成都居住時寫下的這句詩,千百年來表達著中國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如今,對居住在四川天府新區的居民來說,杜甫筆下的田園勝景已不稀奇。

天府新區獨角獸島。天府新區供圖
過去三年來,天府新區從公園城市“首提地”出發,聚焦“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先行區”,為建設公園城市探路、破題。三年時間里,從首提地到先行區,天府新區開啟了新時代城市建設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模式探索之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公園城市
初春的鹿溪河被暖陽籠罩,伴隨著孩子們的笑聲,不時有白鷺、??振翅起飛,青青水面上蕩起層層漣漪,河畔的草坪上,人們正享受著輕松愜意……
天藍、水清、地綠,這也許是普通民眾對于公園城市最直觀的感受。在2020年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全球首個《公園城市指數(框架體系)》描繪了和諧共生的目標--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讓城市整體成為一個安全、自然、健康的美好家園。這為公園城市建設提供了最終價值訴求和目標指向。

天府新區湖畔景色。天府新區供圖
在建設之初,天府新區就堅持70.1%的生態控制區,超過七成的土地是丘陵、湖泊、森林、濕地、農田,人與“山水林田湖城”形成生命共同體,構建起藍綠交織的生態本底和山水相依的城市意境。
綠色發展、生態優先,這是天府新區恒久的堅持。在資源保護方面,提出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耕地保有量、林地保有量、建設用地總規模等約束條件;在資源循環方面,提出再生水利用率的剛性約束條件;在資源節約方面,提出每萬元GDP地耗和每萬元GDP水耗的剛性約束條件……

天府新區湖畔綠道。天府新區供圖
候鳥的冬歸,即是對天府新區生態環境建設最好的反饋。
“隨著公園城市的建設,環境越來越好了,越冬的候鳥也越來越多了,每年9月到第二年3月在這里駐留。不只是興隆湖,鹿溪河,蘇碼頭(錦江正興段)也有。”攝影師邵軍最喜歡拍的就是鳥類,對于來天府新區越冬的鳥兒,他如數家珍。
據成都市觀鳥協會不完全統計,最高峰時,天府新區興隆湖周邊的野生鳥類有52種,雁鴨類水鳥單次統計的最大數量超過3500只,還有全球極危鳥類青頭潛鴨前來停留。
2020年11月17日,天府新區10名民間河長接過聘書、走馬上任,開始巡河、護河,推進天府新區河長制工作從“有名”到“有實”。
蘇子藝是天府新區煎茶街道人,一直從事污水治理行業,對新區的河流湖泊更有著天生的親近感。看到天府新區招募民間河長的公告后,她當即提交了報名申請。“我家門前有鹿溪河的支流,我親眼見證了河長制實行以來這條河的河道清淤、河堤加固歷程。”
數據顯示,自2017年4月全面實施河長制以來,天府新區河湖水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升,錦江、江安河、鹿溪河等三條主要河流水質從劣V類、V類提升到了III類。
這是天府新區全面深化生態環境治理的一個縮影。2020年,天府新區空氣治理成果成效顯著,截至當年12月20日,天府新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85天,提前11天完成“十三五”和年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目標任務。
產業支撐下的公園城市
藍天碧水青山是天府新區鮮明的城市“底色”,山水綠脈在這里自然延伸。對此,《公園城市指數框架體系》為綠色發展作了明確的指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突出生態價值導向,探索綠色引領、創新驅動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新模式,并且具體到生態增值、生態賦能、綠色低碳三個維度。”
三年來,天府新區秉持著公園城市的理念,經濟發展與生態綠色齊頭并進,各大產業的發展也在以綠色為主題建設,致力于讓綠色成為城市發展最耀眼的底色。
如何建好產業支撐下的公園城市?鹿溪智谷就打造了一個樣板。它是典型的生態綠道,依山傍水,建設過程中全面保護了現有自然山體、鹿溪古河等,形成了“山水林田路湖”的生態格局。

天府新區新經濟產業園區。天府新區供圖
同時,沿水發展、擁綠發展,沿線結合區域產業定位布置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國家農業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等重大項目。
鹿溪智谷的天然資源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而高科技、綠色企業入駐,又反哺給“山水林田路湖”,使持續發展、持續增值成為可能。
過去三年來,天府新區以科技創新為發展主引擎,推動成都科學城的發展。去年5月,成都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范圍涵蓋空間和天文科學領域、超高速軌道交通領域、高能物理和天文學領域、空間光學領域、生物學和醫學領域、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等。
如今,成都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其中匯聚了中科院系統單位13家,與農科院合作建設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落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3個、交叉研究平臺項目4個,引進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等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38個,引育高新技術企業165家,初步構建“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創新體系。
未來,成都科學城將以“根本在科技”“靈魂在創新”“關鍵在策源”“支撐在生態”的戰略為核心,打通儲能、用能、釋能、育能的創新動能循環鏈條,構建可持續、自生長的生態系統,產生帶動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全新能量。

天府新區湖畔書店。天府新區供圖
文化傳承不斷的公園城市
“公園城市指數框架非常重視屬于中國的東西,比如文化傳揚、社會治理,這些方面放眼全世界來說,都是走在前列的。”在2020年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全球首個公園城市指數權威發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對公園城市指數框架進行深度解讀時如是說。
文化傳承,是公園城市建設中“文化傳揚”的重要部分。公園城市指數框架中提出,公園城市的文化傳承應重視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彰顯,尊重歷史源脈以鞏固群體認同,強調城市美學以刻畫特色印記,注重場景營造以呈現民俗風情。
天府新區永興街道的丹土村,老成都人習慣叫它“丹土地”,村里保存著一座同治年間建的土陶,就是同治龍窯。前不久,成都市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公布,永興土陶燒制技藝(同治龍窯)入選。
“現在,作為家庭裝飾品之一的陶器,樣式也跟著變換,尤其景觀陶更講究藝術性。”守護龍窯的第三代人周德才說。現在,同治龍窯更注重細節的把控,藝術性的傳達,傳統手工藝的傳承。
如今,這個傳承百年的地方,還建起了四川龍窯陶藝教學基地,成為陶藝家、陶瓷研究者和美術院校學生創作基地和陶藝研究中心,多所大專院校都把這里設為“陶藝實習基地”。
和同治龍窯一樣,周家刀、花邊織造、牛肉水煮……這些在歷史長河中發光發熱的名字,曾被時間淹沒,又在近幾年重回人們視線。

四川省圖書館鹿溪智谷分館。天府新區供圖
如今,文化創意已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天府新區,同樣如此。
去年10月,天府新區攜手四川省圖書館,聯合打造的特色主題分館項目——四川省圖書館鹿溪智谷分館(以下簡稱“館里·鹿溪智谷分館”)正式開門迎客。
而在興隆湖邊的一個小型精品建筑,因外形酷似“掉落湖面的一本書”,還未開門迎客便已聲名遠揚。這個湖畔書店,未來將成為天府新區重要的文化生發地。
文化,是一座城市與世界廣泛鏈接的最潤物細無聲的介質。從2016年正式遷址到麓湖生態城開始,A4美術館便逐漸成為成都的最重要藝術地標之一,iSTART兒童藝術節麓湖·A4美術館每年眾多活動之一。
從展覽,到藝術家駐留計劃,再到各種工作坊,“開放”與“包容”在無形中達成。前不久,A4美術館旁建立起成都首個水上劇場,Click#15、福祿壽等年輕人所熱愛的樂隊先后前來演出。曾經到了夜里便安靜下來的地方,又喚起了夜間文化的生機。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天府新區正在邁出一些“小步”來實現自己在文化領域的開放包容,這些“小步”或許叫麓湖·A4美術館、麓山美術館、柏村藝術館……它們就藏在天府新區的街頭巷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