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防救援人員商討營救方案。 劉忠俊 攝
中新網成都3月19日電 (記者劉忠俊 楊勇)四川省消防救援總隊19日在綿陽市舉行跨區域地震救援演練,演練按照實裝、實地、實戰原則,引入國際先進的IEC測評理念,檢驗參演隊伍應急響應和專業救援能力,深化地震救援管理、搜索、營救、醫療、保障等五大功能模塊的磨合,探索先進的救援理念和裝備融合。

單兵機械外骨骼首次亮相演練現場。 劉忠俊 攝
據了解,本次演練模擬綿陽市附近龍門山斷裂帶發生“6.0級地震”,造成某公司多棟建筑物倒塌,大量人員被困。“地震”發生后,四川省消防救援總隊迅速調集綿陽、成都、德陽等地共54輛救援車輛、196名消防指戰員、8只搜救犬以及當地地震、供電、醫療、通信、交通、氣象等部門聯合參演。

高空繩索救援現場。 劉忠俊 攝

救援人員首次穿戴單兵機械外骨骼參與演練。 劉忠俊 攝
模擬地震發生后,綿陽市消防救援支隊立即啟動地震災害救援預案,調派1支輕型地震救援隊和通訊、保障、宣傳等快反力量,趕赴現場救援。四川省消防救援總隊根據災情情況,啟動重特大地震災害跨區域救援預案,并調集總隊和成都、德陽、戰勤與訓練保障等支隊地震快反救援力量前往增援,同時成立地震應急救援指揮部,攜帶全新研發的國家重特大災害救援指揮部綜合辦公方艙遂行出動。

車輛破拆救援現場。 劉忠俊 攝
演練按照實裝、實地、實戰原則,從嚴從難設置了廢墟搜索、車輛破拆、繩索救援、狹小空間、建筑綜合破拆、巷道和孤島救援等7個科目,采取“全過程、全要素”隨機拉動、無預案導調的方式,強化演練的針對性、實用性和科學性。

廢墟搜救犬正在開展搜救。 劉忠俊 攝
據悉,面對四川省災多災重的基本省情,四川省消防救援總隊已按照“地域+災種”模式,組建了地震、石化、水域、山岳等7大類29支專業隊伍,并不斷加強專業化救援裝備的研發、配備和使用。此次演練中,參演隊伍首次使用了單兵機械外骨骼、360°立體成像等先進的救援裝備和技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