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望江公園一景。 呂楊 攝
中新網成都9月29日電 (記者 呂楊)記者29日從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獲悉,《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于10月1日起生效實施。據介紹,這是國內制定出臺的首部公園城市領域地方性立法。
《條例》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高標準建設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為奮力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高水平創造新時代幸福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成都龍泉山森林公園風光。 呂楊 攝
《條例》由總則、生態本底、空間格局、以人為本、綠色發展、低碳生活、價值轉化、安全韌性、可持續發展、監督檢查和附則十一章組成,共七十六條。明確了成都市依托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生態廊道、天府綠道以及全域公園體系等構建山水林田湖城為一體的生態基礎。突出生態管控、生態修復、生態治理,實施增綠筑景、增花添彩、拆墻透綠、綜合造綠、嚴格管綠。至2035年森林覆蓋率不低于百分之四十三,森林質量逐年提高;城市建成區綠地率不低于百分之四十,綠化覆蓋率不低于百分之四十五,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十五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于百分之九十;林蔭路推廣率不低于百分之八十五。
《條例》提出,成都將構建生態資源市場化運營機制,創新生態系統價值核算體系,建立城市生態資產統計評估交易系統,發展綠色金融,運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手段激活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形成完整的生態經濟價值鏈。
《條例》還強調要綠色發展低碳生活,推進城市碳達峰和碳中和。在綠色發展方面,規定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循環高效的生產方式,完善綠色產業體系、綠色循環體系、綠色技術體系,建設綠色智慧城市,結合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實施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綜合開發。在低碳生活方面,規定建立健全碳普惠等低碳制度體系,完善碳排放考核機制,引導構建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低碳生產生活方式,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創建低碳社區,發展綠色建筑,完善城市軌道、公共汽車、慢行三網融合的城市低碳公共交通體系。
同時,《條例》規定,探索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突出生態型、高質量、人本化、有韌性的可持續發展特質,實現經濟、生態、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