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瀘州10月30日電 (單鵬 韓金雨)反復撐收三千次不損壞,清水浸泡一整天不脫骨,抵御五級大風不變形……一把普通的油紙傘,承襲了中國傳統的制傘智慧,其中凝聚的工匠精神令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們感到震撼。
連日來,“行走中國·2023海外華文媒體美麗四川行”活動走進四川瀘州市。來自加拿大、尼日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文媒體前往傘里古街、先市醬油釀造作坊等地,感受瀘州非遺文化之美。此次參訪活動是第十一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的配套活動,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和中國新聞社四川分社共同組織。
瀘州分水油紙傘歷史悠久,起源于明末清初年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有一條以油紙傘為特色的傘里古街。街口坐落著一家油紙傘博物館,講述著分水油紙傘的“前世今生”。

走進油紙傘博物館,陣陣桐油味撲鼻而來,迎面是“人如傘,骨正不腐”幾個大字。油紙傘傘面呈圓形,寓意圓滿。有的傘面涂上了象征喜慶的大紅色或龍鳳呈祥圖案,有的則繪著大熊貓、巴山蜀水等四川元素。這些由分水油紙傘廠制作的油紙傘工藝復雜精細,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該油紙傘廠是中國僅存的保持桐油、石印傳統工藝紙傘生產技術的企業。
畢原紳是分水油紙傘第七代傳承人。據他介紹,分水油紙傘取材于天然楠竹、巖桐木、皮紙和桐油。制作一把傘,須經鋸托、穿紋、網邊、繪畫、印刷等90多道工序,要用到上百種古老的傳統工具。僅是“滿穿傘”這一道工藝,就要用五色絲線穿、渡2000多針。制傘如做人,要正要直、一絲不茍。正是這種文化魅力,讓畢原紳十幾年前放棄了軟件工程師工作,跟隨父親從頭學習油紙傘制作,傳承這門古老的手藝。
“一把油紙傘,竟有如此精湛的工藝。”當了解到制作一把油紙傘的復雜工序,加拿大中文熱點網副總監兼主編馬淼感慨道。
赤水河畔的先市醬油是瀘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又一代表。“赤水河,萬古流,上釀酒,下釀油”,瀘州合江傳唱的這首百年船工號子,道出了瀘州醬油釀造的歷史。

近日,海外華文媒體來到先市醬油釀造作坊,參觀建于清光緒末年的百年曬露發酵場。該發酵場建于赤水河岸斜坡之上,地勢開闊。6000余口曬露缸整齊排列,頗有氣勢。赤水河干凈的水源和當地充足的日照為醬坯發酵提供了理想的環境,醬坯晝承日光,夜接河露,三到五年后才能自然浸出取油。尼日利亞《西非華聲報》首席記者何建國品嘗了陳釀的先市醬油,清香回甜的味道令他回味無窮。他表示,尼日利亞每年舉辦美食節,都會邀請川菜參展,應利用這些對外交流機會,讓更多人品嘗這道來自赤水河畔的“時間的味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