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4日電(劉睿祎)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秦國蜀守李冰修建起了世界上最長的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飽受岷江水患之苦的成都平原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從此,這里也成了為人稱道的“天府之國”。
近日,記者跟隨中國銀行業協會組織的“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主題成果調研行動來到四川,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相關情況進行走訪調研。
小花椒做出特色產業“大文章”
“我是廣州人,2007年通過招商引資政策來到這里,從在廣州‘織布’,到在廣安‘種花椒’,這條路我走了17年。”四川廣安和誠林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誠林業”)董事長黃志標說。
和誠林業是一家以花椒種植、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007年,初到廣安的黃志標帶領團隊進行市場調研發現,廣安的青花椒粒大飽滿、清香濃郁,同時兼顧食用及藥用價值。經過反復考察研究,他決定以青花椒為拳頭產業成立和誠林業,開啟“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廣訂單種植、保底價回收、產品深加工“一條龍”服務。

黃志標坦言:“做農業很累,但很有成就感。”然而,一路以來并非一帆風順,當時農業相關產權很難像工業工廠一樣進行融資擔保,融資過程十分艱辛,這使他一度感受到壓力和焦慮。
農行四川廣安分行相關工作人員得知這一情況后,為其量身定制融資方案,通過“小企業簡式貸”,采用廠房抵押的方式,解決了該企業資金短缺、融資難的問題。據悉,自2014年以來,該行已累計為和誠林業投放貸款5400萬元,用于支持企業建立青花椒種植基地、擴大生產規模、進行產品創新及研發等。
此外,該行以和誠林業為依托,通過“惠農e貸”等加大對企業上游花椒種植合作社、農戶提供信貸支持,為企業上線“農銀e管家”、產品上線“興農商城”,支持青花椒產業鏈條發展。截至目前,該行農戶貸款余額達27.97億元,較今年初增加8.18億元。
在廣安扎根的十幾年來,黃志標潛心研究各類青花椒種植知識,與各類農業研究機構加強合作研發,因此被坊間親切地稱為“廣安青花椒大王”。2023年,和誠林業被評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產值10315萬元,產品銷量較2014年翻了3倍。
與此同時,和誠林業引領廣安市內171個村發展“廣安青花椒產銷合作基地”5.5萬畝,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22000余人次,促進群眾戶均增收5000元,這一顆顆花椒樹也逐步成為當地百姓的脫貧樹、致富樹。
守護萬頃良田 書寫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新篇章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糧食安全新戰略的重大舉措,也是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的有力抓手。
2022年7月,成都市在四川全省率先研究出臺《關于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力爭通過3年努力,提升建設1個十萬畝糧油產業帶、15個十萬畝糧油產業園區、107個萬畝糧經復合產業片(園)區,“一帶十五園百片”,是成都“藏糧于地”的主戰場。

彭州市位于成都北郊,自然稟賦良好,轄區內山、丘、壩俱全,形成了“五山、一水、四分壩”的自然格局,域內湔江堰、人民渠兩大灌區壤沃宜粟。
“作為一家集文化旅游、醫藥健康、現代農業、城市開發管理等板塊為一體的綜合性國有集團,我們主要圍繞成都市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要求展開工作,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彭州湔投集團相關負責人高永馨說。
高永馨介紹,農行在了解到園區項目后,于一個月之內為其發放8.1億元貸款,貸款期限為20年,執行最優利率。與此同時,該企業在項目實施的一年時間里,積極運用資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利設施改造升級,助力農業增產增收。
據悉,該筆貸款是四川省內第一筆“天府糧倉貸”。“天府糧倉貸”是農行四川分行創新推出的信貸產品。在此之前,僅能支持納入地方政府當年建設規劃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對于在農田改造中產生的其他融資需求需要通過不同的貸款產品來滿足,對客戶而言,辦理業務流程長、耗時多。
農行彭州支行行長昝望向記者表示:“推出‘天府糧倉貸’之后,可以一站式解決天府良田建設、農業科技提質、農業裝備購買、農業園區打造等全糧食產業鏈的資金需求。”
此外,農行四川省分行將貸前規劃設計、拳頭產品精準對接、三級聯動營銷的經驗做法推廣到了四川省16個縣(市、區)。截至目前,“天府糧倉貸”累計審批貸款62.8億元,支持17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貸款余額為31.7億元;帶動彭州市農戶增收,全力推進了彭州市3.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復工建設,新增務工人員200余人次、人均月增收入約6000元。
引金融活水 澆灌鄉村振興之花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基礎,也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舉措。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推動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
寶山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彭州龍門山鎮,面積56平方公里,轄內13個村民小組,有村民2100余人。過去,寶山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山高路又險,村窮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為摘掉貧困落后的帽子,寶山村于上世紀80年代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集體資產的運營。
鄉村振興戰略關乎全局、關乎根本、關乎長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民的艱苦奮斗,更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持。
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農行四川分行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系統謀劃、因地制宜,全力做好鄉村富民產業、村民生產生活全流程各環節綜合金融服務。
“上世紀70年代,我們為寶山村發放了1000元‘巨資貸款’,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農行四川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從1000元到如今的近3億元貸款余額,從寶山村集體企業寶山集團第一座桂花樹水電站,到裝機容量達到102MW的吉魚水電站,農行見證了寶山村的發展。
寶山村黨委委員劉明沛向記者介紹:“我們先后在村莊周圍建立了兩個AAAA級景區,推動寶山村整體生態場景營造與品質提升。農行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幫助,支持村民們發展農家樂民宿產業、積極提升村民支付便利化等。”

據悉,村銀企相伴40年來,農行四川分行累計向寶山集團5個電站、1個纖維板工廠等核心產業發放貸款12億元;支持村莊民宿產業發展,累計向165戶村民發放農家樂貸款6600余萬元;搭建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在全村72個點位加載數字人民幣支付結算、智能合約等多個應用,被人民銀行授予四川省首家“數字人民幣助力鄉村振興示范村”榮譽稱號。
經過兩代村書記和村民多年的奮斗,如今的寶山村變成了“山清水秀、村強民富”的“西部第一村”。截至目前,寶山集團總資產上百億元,年經營收入超5億元,村民人人有股份,年年享分紅,人均收入8萬元。寶山村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等稱號。
放眼望去,青山連綿,沃野千里,廣袤的成都平原生機勃勃。在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續寫“天府之國”新傳奇的過程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仍需堅定不移走鄉村振興之路,持之以恒、接續奮斗、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