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5日電 (胡兵發)近年來,什邡堅持人民至上、走好群眾路線,從“城市病”小切口入手,實打實拿出具體對策,對方亭街道銀杏下街實施系統改造提升,讓原本“臟亂差”的老街區煥發了新顏值,成為了市民休閑、購物的打卡地。
今年10月11日,始成于1994年的什邡市方亭街道銀杏下街一舉換掉了沿用近30年的名字,改名為“花市街”。大家希望用花的艷麗、花的寄語,彰顯這條街區更富詩意的形象。

老街之痛:香餑餑變“臟亂差”
在什邡市花市街,美容店主何靜透過玻璃向外望去,裝扮一新的各家店鋪前,或是排隊結賬的顧客,或是成群結隊在街區拍照“打卡”的游人,何靜倍感興奮。
“往年此時街面、店內冷冷清清,總是那幾副熟面孔。現在,不僅街上熙熙攘攘,店內新顧客也絡繹不絕。”何靜眼中,這條街以前可不是這般。
“花市街”原名叫銀杏下街,全長420米,寬15米,是什邡最早的花鳥交易市場,在周邊小有名氣。何靜一家在此擁有一處約200平方米的商鋪,在“一鋪養三代”的時代,商鋪是一家人的底氣。但隨著時間推移,這個“香餑餑”也漸漸變涼了。
由于起初的規劃、建設能級較低,加之幾十年里缺乏維護、升級,特別是街道上私拉亂搭現象普遍,商戶占用街沿擴充鋪面,廣告招牌、橫幅比比皆是,車輛亂停亂放……整條街慢慢變得“臟、亂、差”。在何靜記憶中,所在區域成為了典型的“城中村”。
隨著市民的消費升級,網購變得普遍之后,這里的小商戶開始變得異常艱難。何靜說,原本一鋪難求的街上,關門招租廣告隨處可見,“一度難成三間鋪子兩三千塊每月都找不到租戶,價格還得一降再降。”
無奈之下,何靜利用自家鋪子開了間美容店,然而生意總是不溫不火。周邊聚集了多個居民小區的花市街,曾經是大家茶余飯后散步休閑、購物消費的主要地點,但街區的“蕭條”讓大家倍感不便,同時,也有一種對家園的失落感,居民都希望政府能對其進行徹底整治。
商家之慰:“農民街”成“商圈”
民有所需,必有所應。2018年,什邡在一輪違章搭建拆除專項行動中,將這片區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三個月的攻關,拆除了沿街的28戶違章搭建建筑。同時,引導花鳥市場商家搬遷至夜市,重新包裝策劃以“健康飲食”為主的特色街區,打造鬧市中的新名片。
從2021年起,什邡繼續實施道路及基礎設施改造。對街道雨污水管網,給水、燃氣管道,弱電線路,車行道、人行道等進行了新建或改造,解決了街道雨污合流、道路坑洼等問題,讓街道暢通起來。

2022年,什邡又借助老舊小區改造,對街道兩側的老舊小區房屋臨街立面進行維修、改造、裝飾。在街區進行集裝箱臨時擺攤設施等景觀配套,讓“花市街”呈現出現在的模樣。
“除了改造提升,我們還看重街區的‘自我造血’功能。”什邡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市住建局既引導小茶館、小餐飲等低端消費商家進行提檔升級,也投入107萬元增設符合時下年輕人審美愛好的藝術圖畫、打卡圖標、新潮設施等;同時,引進貓咖、清吧、桌游等個性化品質業態,讓街區形成“網紅餐廳+時尚文藝+靜謐茶室+打卡拍照”品質商圈,成為一張“花巷煙火里·城市萬物生”的名片。
街區形象變漂亮了,何靜也同步投資了30余萬元,對美容店進行重裝升級再營業。“現在每天進店顧客增長百分之五六十、月營業額增長了百分之三四十,每個月有一萬四千元左右的營業收入!”何靜說。
這條街上的商鋪也重新回到了“一鋪難求”的火紅年代。“平均每戶商鋪租金上漲了3000元-6000元/年,街上68戶商鋪已實現67戶重裝再營業,還有一戶正在裝修。”方亭街道銀杏社區黨支部書記蒲金峰說,這條街如今已成了什邡名副其實的“網紅街”,帶動了整個片區的舊貌換新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