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6日電 (張平 符艷 王小剛)“真沒想到在家門口的社區就能辦理高齡津貼,少跑了很多路,這樣的便民服務太方便了!”近日,在達州市宣漢縣蒲江街道周橋社區,轄區居民陳善國對社區政務服務效率贊不絕口,因為宣漢開展的“社區通辦”服務,搬到城里居住的他就不用回到戶籍所在地辦理這項業務。
當40個便民服務事項延伸至社區、鄉村,80周歲以上老年人高齡津貼發放、臨時救助等便民事項再也不用多跑路,在“家門口”就能搞定。在宣漢,這場靜悄悄的政務變革——“社區通辦”服務,讓“便民服務”真正照進了弄堂深處,用實際行動書寫了一份有厚度、有溫度的民生答卷。
近年來,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鄉鎮戶籍群眾遷移到縣城和中心場鎮居住,但大部分便民服務事項仍需回戶籍地辦理,群眾辦事“多頭跑、往返跑”問題較為突出。為解決群眾異地辦事難題,滿足群眾辦事就近辦需求,宣漢縣創新推動“社區通辦”服務模式,實現了異地戶籍群眾的城鄉居民參保登記、臨時救助等40個便民服務事項在縣城和中心場城鎮社區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
走進宣漢縣蒲江街道華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只見門口擺放著一塊展板,上面列舉著宣漢縣便民服務事項“社區通辦”清單,一旁的大屏幕上還在滾動播放著“社區通辦”流程、業務聯系人等內容。
以前,群眾辦事跑了“冤枉路”,經常怨聲載道。群眾有“呼聲”,服務就應有“回應”。為了更好地打通群眾服務的“最后一米”、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去年以來,宣漢在政務服務上做“加法”,不斷延伸服務鏈條,拓展服務供給,創新推動“社區通辦”服務模式,切實解決縣域內異地戶籍群眾辦事難、跑遠路問題,實現群眾事就近辦。
同時,還集中梳理下放城鄉居民參保登記、住院費用報銷等37項便民服務高頻事項至縣城15個城市社區,制定形成“社區通辦”事項清單,設置“社區通辦”服務專窗和工作專員,建立起“鄉鎮(街道)—城鎮社區—戶籍鄉鎮(街道)”聯辦機制,形成“接件—辦理—辦結”群眾“零跑路”良性閉環。自試點以來,已累計為1萬多名群眾提供了“社區通辦”服務。
“今年,我們在前期‘社區通辦’改革試點基礎上,實施擴面增效行動,新增3項部門放得下、社區接得住、風險能管控的服務事項,拓展南壩鎮、普光鎮、土黃鎮、胡家鎮4個中心場鎮,共有22個城鎮社區實施開展‘社區通辦’服務。”宣漢縣行政審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城鄉居民參保登記,即時辦結;常駐異地工作人員備案,線下即時辦結、線上2個工作日;殘疾人托養服務申請,15個工作日……在宣漢縣政務服務事項“社區通辦”清單上,標明了每一項業務所需要的時間,高效便捷的辦事效率,讓不少宣漢群眾紛紛點贊。
“方便、快捷,沒想到以前要跑好幾個地方才能辦完的事情,現在只用跑一次,在家門口就辦好了。”近日,家住蒲江街道的彭先生來到了寶寺社區辦理了住院費用報銷業務,僅僅5天就完成了全部流程,比上次少提交了2個材料,辦結時限也比以前減少了10天。
“堅持‘減’字引領,流程再造紓民憂,辦事效率再提速!”據宣漢縣行政審批局局長介紹,該縣以“社區通辦”改革為牽引,聚焦群眾辦事環節、材料、時限等方面重點做“減法”,逐項明確“通辦”運轉全流程,精簡辦事環節,重構審批流程,壓減辦理時限,推進數字賦能,讓群眾辦事更加方便快捷。
宣漢按照“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原則,對辦理事項進一步優化提升,組織醫保、民政、殘聯等部門開展流程再造,簡化16個便民服務項目48項辦理流程,完成37個城鎮社區專網延伸、賬號匹配和權限賦予,實現群眾辦事平均申報材料減少47%、辦理環節減少50%、辦結效率提高60%,大幅度縮減群眾辦事時限、簡化辦事流程、縮短辦事時間。
同時,該縣還嚴格落實首問負責、限時辦結、責任追究、一次性告知、AB雙崗等服務制度,推行實行“一窗受理、并聯辦理、限時辦結”工作模式,打破窗口壁壘,加強協調配合,整合信息資源,實現信息共享和協同辦公,讓群眾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
近年來,宣漢縣全面統籌辦事資源、建立辦事隊伍、整合辦事資金、提升辦事能力,強化服務保障,用心用情服務好群眾。將“社區通辦”作為重點民生實事推進,組織各業務主管部門系統梳理辦事系統、流程、材料等辦理要素,印制《“社區通辦”工作手冊》,組織800余名“社區通辦”專員進行專題培訓,打造了一支“業務精通、素質過硬、服務高效”的“社區通辦”隊伍。
同時,該縣還優選24名主管部門業務骨干擔任“社區通辦”聯系指導員,對“通辦”專員進行一對一答疑、手把手指導,不斷增強為民服務水平,全面提升辦理質量,切實將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