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當冬日的陽光透過山上的白楊樹林照射到養殖場的時候,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鎮三河村富民肉牛養殖場負責人洛古有色已經忙碌了2個多小時了,喂食飼草、消毒圈舍……當被問及今年收入的時候,這個今年30歲的彝族小伙臉上浮起害羞的笑容:“今年已經賣出去200多頭牛。”
同一日,記者走進普格縣螺髻山鎮甲甲溝村3組村民乃果此合的家,乃果此合正在整理客廳里的沙發座墊。從上海打工回來,乃果此合能說一口帶“海味”的普通話:“今年全家僅是打工的收入就有11萬多元。”獨門獨戶帶菜地的小院子,四室一廳帶畜圈的新家,搬進來已經有三年多了。
想起四年以前,金陽縣天地壩鎮東山社區80歲的老人阿苦洛古惹第一次擰開水龍頭時,語氣仍然難掩激動:“現在的幸福生活,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啊’。”
“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三年多前的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批準涼山州7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是四川最后一批摘帽的貧困縣,至此,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在昭覺縣沐恩邸社區,從“懸崖村”搬遷而來的居民們正灑掃新居;在布拖縣藍莓產業基地,藍莓樹枝迎風搖曳。
涼山,山河升騰著新鮮的氣息,鄉村彌漫著幸福的味道。
經過艱苦奮斗,涼山11個貧困縣如期全部摘帽,207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05.2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涼山繼通過民主改革實現了社會制度的千年跨越之后,又通過脫貧攻堅成功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千年跨越,發生了歷史巨變。
當歷史的車輪走到今天,涼山人不忘初心、再鼓干勁,以一往無前的決心再踏新征程,建設和諧涼山、大美涼山,涼山以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12月28日,記者行走涼山州部分鄉村,感受三年來涼山各地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的重大變化和如今彝區群眾幸福滋味。
脫貧攻堅:偉大成就來源于團結奮斗
“苦一天累一天天天思考,忙一年又一年年年更新,橫批:刻苦奮進。”
這是雷波縣永盛鎮水落村村民張遠銀家新房大門貼的一副對聯的內容。曾經是貧困戶的張遠銀,在黨和政府幫扶政策的幫助下,順利脫貧。而今張遠銀家養牛62頭、羊230只,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涼山雖然是國家層面的深度貧困地區,但貧困并非涼山獨有。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

經過艱苦奮斗,涼山11個貧困縣全部如期摘帽,207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05.2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涼山的脫貧密碼是什么?靠的是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靠的是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堅守執著,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
在脫貧攻堅斗爭中,從黨的領袖到廣大黨員干部,情系貧困群眾、心懷減貧大業,各地區各部門、各行各業、各條戰線全面參與,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充分彰顯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的團結偉力。
涼山州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貫徹精準方略,堅持目標標準,下足繡花功夫,集中全部資源力量攻堅克難、決戰決勝。

經歷了脫貧攻堅的人,一直心懷感恩。在涼山脫貧攻堅展覽中,400多幅圖片和700余件實物見證脫貧攻堅戰,致敬每一位奮斗者。在二樓展廳,專有一處珍藏著犧牲的幫扶干部的遺物,講述著英雄們的故事,傳遞著英雄們為國家富強為人民幸福而甘于奉獻的奮斗精神。
鞏固成果:三大行動助力建設示范區
12月28日,普格縣螺髻山鎮甲甲溝村藍莓草莓立體化生產基地,村民孫伍牛莫正在大棚里忙碌,她說:“以前打工都要跑到很遠的廣東、浙江,現在就在家門口務工,還方便照顧到家里老人和小孩。”
甲甲溝村駐村第一書記殷寶發介紹:“藍莓主要以訂單采購方式銷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年均實現銷售收入150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固定分紅8萬元,年用工達5000人次,為村民實現務工增收 50萬余元。”
12月22日,涼山州“甬·涼促就業精培計劃”首期精培班正式開班,來自全州17縣(市)的300余名學員將開啟為期45天的免費技能培訓。“通過‘精培班’,希望能真正吃上‘技術飯’。”焊工班的學員吉乃木呷對未來充滿信心。

脫貧攻堅后的過渡期三年來,涼山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放在重要位置,多措并舉補短板,千方百計強弱項,錨定省委、省政府支持加快建設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目標,開展防止“漏測失幫”、動態清零“零就業家庭”、建設“美麗鄉村”三大行動,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2022年度鞏固脫貧成果后評估,涼山州獲得綜合評價為“好”。

看數據。三年來,累計投入國家和省、州、縣四級銜接資金204.3億元,脫貧群眾收入持續穩定。“預計今年全州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3135元,較2022年度增加1638元,增長14.26%。”涼山州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勤勞的脫貧群眾,將自己的未來生活緊緊抓在手上。截至10月底,全州農村勞動力務工就業115.2 萬人,其中脫貧人口務工29.93萬人。
看機制。涼山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日趨完善,建立州、縣、鄉、村四級監測網格,按照“一月一走訪”原則常態化開展監測幫扶,累計識別監測44191戶181730人,“一戶一策”精準落實產業、就業等14種幫扶措施,制定實施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十五條措施,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看支撐。堅持轉移輸出+就近就業+維權服務“三位一體”,整合東西部勞務協作、省內外對口幫扶等平臺資源推動勞務輸出,采取幫扶車間、公益崗位等多種措施促進就地就近就業,讓脫貧群眾和低收入人口端穩就業飯碗;實施開展“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行動,促進群眾就業實現穩定增收。
振興鄉村:區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平均海拔2500米的三河村,冬日的早上氣溫很低。臨近中午,冬日暖陽照射在游客服務中心的時候,溫暖也照進了三河村群眾的心田。
“全村脫貧戶的人均純收入由2018年的4615.5元增長到2022年的15839元,全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868元。”三河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國富告訴記者。

泥巴路變成柏油路、土房子“變身”磚瓦房、小超市里各種商品琳瑯滿目……昔日“窮窩窩”三河村現在成為旅游打卡地。
這正是涼山州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接續奮斗,繼往開來。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涼山的一個現實情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

在鄉村振興中,涼山緊緊圍繞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三個重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來,取得明顯成效。制定出臺《涼山州鄉村建設實施方案》,積極推進“183”行動落地見效,完成27個鄉鎮片區規劃,累計建成美麗宜居鄉村1058個,組織開展“美麗鄉村”大行動。抓好鄉村治理試點示范工作,創建國家級鄉村治理示范村3個、省級示范鎮2個、示范村17個,2個社區入選省級基層治理示范單位。
涼山堅持把11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作為主攻方向,優先給予政策資金幫扶等支持,持之以恒推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2022年,11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GDP達684.9億元、較2021年增長10%。

2024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之年。涼山州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堅決守牢防返貧底線,全力推進促農增收,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全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取得更大成效。(川觀新聞記者王云 何勤華 涼山觀察王榮升)